毛主席在长沙求学期间,曾趁着暑假与同窗萧子升一道,前往安化县的梅山旅游,顺道拜访了一位当地的文化名宿。这位名宿,名叫夏默庵,年已六十四,曾是清末的“贡生”,并且一度担任过候补县令。民国成立后,他成为安化地方教育会的会长,颇有声望。早年间,毛主席在学校时,曾从一位来自安化县的曹姓同学口中听闻过夏默庵的名字。知道这位老先生曾就读于清代著名的“两湖书院”,博学多才,不仅精通经史子集,而且通晓许多领域的学问。因此,毛主席这次到安化,除了享受旅行的悠闲外,最重要的目的便是拜访这位受人敬仰的文化人物。
然而,毛主席到达夏宅时,迎接他的并不是热情的接待,而是冷冷的闭门羹。那时,毛主席年仅十六岁,尚未声名显赫,是个名不见经传的少年。夏默庵素以清高自居,对于年轻人似乎有些看不起,因此他拒绝与毛主席见面,实属常情。然而,毛主席并未因此气馁,而是毅然决定效仿刘备三顾茅庐,三次登门拜访。直到第三次,夏默庵才有些不耐烦地开门,草草与毛主席会面。二人见面后,夏默庵并未与毛主席多言,而是直接抓起桌上的毛笔,迅速写下一个“上联”。原来,夏默庵不愿与这位年轻人多谈,他选择用对联这种形式,让毛主席知难而退。
展开剩余79%毛主席看到那张纸上的上联,不禁低头一看,嘴角露出了一丝微笑。你猜夏默庵写了什么?上联并非普通的文辞,而是一种文人圈中常见的“雅骂”。这使得年轻的毛主席心中不服,毫不犹豫地走上前,提起笔来,用力一挥,迅速对出了下联。毛主席引用了一个历史典故,用下联回应了夏默庵的挑衅。这样一个文人的对决,究竟是一幅怎样的“雅骂”呢?让我们一起继续探究。
夏默庵的上联写道:“绿杨枝上鸟声声,春到也,春去也?”从字面上看,这似乎是在描写春天的景色,但细细一琢磨,夏默庵的用意却不那么简单。毛主席的下联则是:“青草池中蛙句句,为公乎,为私乎?”毛主席巧妙地以“青草池”对“绿杨枝”,“蛙句句”对“鸟声声”,无论是词性、结构,还是意象,都十分工整,毫不含糊。更重要的是,毛主席在下联的后半句通过“为公乎,为私乎”这一疑问句,巧妙地回应了夏默庵“春到也,春去也”的疑问,使得这副对联在形式和内容上都滴水不漏,成为一幅难得的“工对”。
有些朋友可能认为,夏默庵之所以对毛主席刮目相看,是因为毛主席的下联工整有致,但事实并非如此简单。对联讲究工整,尽管对我们现代人来说是个挑战,但对于那些诗文功底深厚的前辈而言,工整的对联并不算什么了不起的本事。实际上,真正令人赞叹的是,毛主席不仅听出了夏默庵上联中隐含的“雅骂”,而且巧妙地通过自己的下联回应了过去的挑衅。
许多人看不懂夏默庵上联的真正含义,看到“绿杨枝”和“鸟声声”,再加上“春”字,便认为夏默庵在描绘春天的美丽景色。但实际上,夏默庵写这副上联时,心中充满了不悦。那一日清晨,他被毛主席敲门的声音惊醒,心情本就不佳,带着“起床气”写下这副对联。他大清早被吵醒后,怎能有心情在对联中描绘春景的美丽?因此,夏默庵上联的含义实际上是在抱怨:“大清早,门外是哪只鸟在叫个不停?这到底是春天来了,还是春天走了?”更深层的意思,实际上是在讽刺毛主席在打扰他,仿佛是在说:“你这不断叫喊的‘鸟’究竟是来扰乱我清晨的宁静,还是把我从梦中唤醒?”这就是所谓的“雅骂”——没有脏字,却暗藏讽刺。
毛主席并未退却,反而迎战。既然你说我像“绿杨枝上的鸟”,那么我就反唇相讥,你不也不过是“青草池中的蛙”吗?更何况你这“蛙”叫得这么响亮,到底是属于公家的蛙,还是属于私人的蛙呢?这个下联巧妙地化用了《晋书》中的典故:晋惠帝曾问过他的臣子,听到蛤蟆叫声后,他转身问道:“这声音是公家的蛤蟆叫,还是私人的蛤蟆叫?”毛主席的下联正是从这个典故中提炼出来的,向夏默庵提出了“你到底属于哪个阵营”的反问。
此时,毛主席不仅成功回应了夏默庵的“雅骂”,还通过巧妙的历史典故和机智的应对展现了自己在文史领域的深厚功力。这副对联,不仅仅是对“工整”要求的响应,更是一场智慧与机锋的较量。看到毛主席的下联后,夏默庵顿时改变态度,放下了先前的傲慢,热情地迎接毛主席进入屋内。甚至还将自己毕生心血所著的《中华六族同胞考说》拿出来,恭敬地请毛主席这位年轻人给予指导。从此,二人便成了忘年之交。
毛主席从少年时期起便热爱读书,尤其对文史类的知识情有独钟。为了充实自己,他曾不辞辛劳,四处借阅书籍,翻山越岭地寻找珍贵的藏书。无论是学术的深度还是对文艺的兴趣,毛主席都表现出了非凡的才情。对于那个时代的中国人来说,写对联、作诗词是日常修养的一部分,尤其在律诗的写作上,对对子要求极高,尤其是七律的颔联和颈联,需要“工对”或者“流水对”。虽然毛主席曾谦虚地对陈毅说自己不擅长写七律,但从这则轶事来看,毛主席在写对子方面显然下了不少功夫,并且非常擅长。
毛主席通过这次与夏默庵的对联比试,不仅展示了自己的才学,更通过巧妙的回应表现了他在历史学上的造诣以及对人情世故的深刻洞察。也正是这一点,让夏默庵对这个比自己小了四十八岁的年轻人产生了敬意,并与他建立了深厚的友谊。这段故事,不仅彰显了毛主席的聪慧与机智,也让我们看到了他从小便拥有的非凡才华。
发布于:天津市迎尚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