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的书房,台灯亮着,孩子埋头写作业,眼睛红得像熬夜的猫。客厅里,爸妈来回踱步,眉头皱得能夹死蚊子。这就是现在好多中国家庭的真实画面,学生累得像机器,家长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
孩子每天的日子像被安排得满满当当。早上6点爬起来,晚上11点才能喘口气,一天十几个小时都在学。书包重得像背座山,作业多得像永远写不完。初三的小明说,他每天做题做到手酸,脑子像塞满了棉花,连笑都忘了怎么笑。课本、试卷、辅导书,堆得桌子都快塌了。老师说再加把劲,家长说别输给别人,孩子只能咬牙硬撑,心里的压力像个气球,越吹越大。
家长那边也不好过。白天上班累得够呛,晚上回家还得变身“家庭老师”。辅导数学题,算着算着自己先懵了;检查作文,改得头都大了。一位妈妈说,她每天盯着孩子的作业,嗓子都喊哑了,可孩子还是不听话,叛逆得让她心慌。她想对孩子好点,又怕松懈了孩子考不上好学校。另一位爸爸在家长群里吐槽,孩子成绩一掉,他晚上睡不着,感觉自己比孩子还紧张。
学校那边,压力也不小。为了升学率,老师们得拼命赶进度。每天上课、改作业、开会,连喝口水的空都没有。学校之间比排名,老师之间比成绩,谁都不敢松懈。校长说,考得好才有面子,考得不好就得挨批。于是,课堂上内容越塞越多,考试一场接一场,孩子们连喘口气的时间都没有。
培训机构更会“添把火”。广告里喊着“提分快”“考名校”,家长一听就心动,赶紧掏钱报班。补习班的课排得比学校还满,孩子周末不是在上课,就是在去上课的路上。一位家长算了笔账,光补习费一年就花了好几万,可孩子成绩没咋涨,倒是累得更蔫了。
社会风气也推了一把。谁家孩子考上好大学,邻居都会竖大拇指;要是成绩差,大家背地里就议论。好像考高分、上名校是唯一的出路,其他路都不值一提。家长们怕孩子“输”,就拼命推孩子往前跑。可孩子跑得太快,忘了自己喜欢啥,也忘了怎么开心。
要改变这局面,得大家一起想办法。学校得少布置点作业,别光盯着分数。老师可以多带孩子做点有趣的事,比如画画、运动,让他们喘口气。家长也得冷静,别老拿孩子跟别人比。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长处,成绩好坏不是全部。社会更得改改风气,别老觉得考高分才算成功。会修车、会做饭、会画画,这些本事一样了不起。
这事说到底,还是得让孩子活得像个孩子。学习重要,但快乐更重要。谁小时候没疯跑过、没偷懒过?那些追着风筝跑、跟小伙伴闹的日子,才是童年该有的样子。家长也别太累,孩子健康、开心,比啥都强。人生是长跑,不是比谁起跑快。让孩子慢慢找自己的节奏,未来总会有他们的位置。
迎尚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